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孟冬寒气至

佚名 佚名〔两汉〕

孟冬寒气至,北风何惨栗。
愁多知夜长,仰观众星列。
三五明月满,四五蟾兔缺。
客从远方来,遗我一书札。
上言长相思,下言久离别。
置书怀袖中,三岁字不灭。
一心抱区区,惧君不识察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农历十月,寒气逼人,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。
满怀愁思,夜晚更觉漫长,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。
十五月圆,二十月缺,有客人从远地来,带给我一封信函。
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,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。
把信收藏在怀袖里,至今已过几年字迹仍不曾磨灭。
我一心一意爱着你,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。

注释
三五:农历十五日。
四五:农历二十日。
三岁:多年。灭:消失。
区区:指相爱之情。

赏析

 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。丈夫久别,凄然独处,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;因而先从季节、气候写起。孟冬,旧历冬季的第一月,即十月。就一年说,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、夏、秋三季。冬天一来,她首先感到的是“寒”。“孟冬寒气至”,一个“至”字,把“寒气”拟人化,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“至”主人公的院中、屋里、乃至内心深处。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“至”、不是“寒气至”。“寒气”又“至”而无犹不“至”,怎能不加倍地感到“寒”!第二句以“北风”补充“寒气”;“何惨栗”三字,如闻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之声。 时入孟冬,主人公与“寒气”同时感到的是“夜长”。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,一觉睡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此诗是《古诗十九首》之一。关于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。李善注《昭明文选·杂诗上》题下注曾释之甚明:“并云古诗,盖不知作者。”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,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。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,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。在汉末那个时代,文人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,却又仕途阻滞,进退两难,因此有像《孟冬寒气至》这样的诗作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萧统·文选(套装共6册)·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
2、 徐中玉 金启华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(一)·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9

简析

   《孟冬寒气至》是一首文人五言诗,此诗抒写的是寒冬长夜里深闺思妇的离愁别恨,表现其坚定不移的爱情。诗先写季节转换、外界风寒,用景物的凄清衬托女子内心的凄凉;再集中描写她夜不能寐,只好仰观星月,借以打发漫漫长夜的生活场景;然后用她极其珍视游子书信的情节,写出其对远方游子可悯可哀的感情;最后女子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,既表现出她真挚不变的感情,又展示了其可悲的遭遇。全诗以第一人称自诉衷曲的形式展示思妇心理,曲折婉转,意蕴深厚。

佚名

佚名

亦称无名氏,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。源于古代或民间、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、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。 6732篇诗文  8602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十五从军征

《乐府诗集》〔两汉〕

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。
道逢乡里人:“家中有阿谁?”
“遥看是君家,松柏冢累累。”(遥看 一作:遥望)
兔从狗窦入,雉从梁上飞。
中庭生旅谷,井上生旅葵。
舂谷持作饭,采葵持作羹。
羹饭一时熟,不知饴阿谁。
出门东向看,泪落沾我衣。(东向看 一作:东向望)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枯鱼过河泣

佚名 佚名〔两汉〕

枯鱼过河泣,何时悔复及。
作书与鲂鱮,相教慎出入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史记·优孟传

司马迁 司马迁〔两汉〕

  优孟,故楚之乐人也。长八尺,多辩,常以谈笑讽谏。楚庄王之时,有所爱马,衣以文绣,置之华屋之下,席以露床,啗以枣脯。马病肥死,使群臣丧之,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。左右争之,以为不可。王下令曰:“有敢以马谏者,罪至死。”优孟闻之,入殿门。仰天大哭。王惊而问其故。优孟曰:“马者王之所爱也,以楚国堂堂之大,何求不得,而以大夫礼葬之,薄,请以人君礼葬之。”王曰:“何如?”对曰:“臣请以彫玉为棺,文梓为椁,楩枫豫章为题凑,发甲卒为穿圹,老弱负土,齐赵陪位于前,韩魏翼卫其后,庙食太牢,奉以万户之邑。诸侯闻之,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。”王曰:“寡人之过一至此乎!为之柰何?”优孟曰:“请为大王六畜葬之。以垅灶为椁,铜历为棺,赍以姜枣,荐以木兰,祭以粮稻,衣以火光,葬之于人腹肠。”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,无令天下久闻也。

 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,善待之。病且死,属其子曰:“我死,汝必贫困。若往见优孟,言我孙叔敖之子也。”居数年,其子穷困负薪,逢优孟,与言曰:“我,孙叔敖子也。父且死时,属我贫困往见优孟。”优孟曰:“若无远有所之。”即为孙叔敖衣冠,抵掌谈语。岁馀,像孙叔敖,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。庄王置酒,优孟前为寿。庄王大惊,以为孙叔敖复生也,欲以为相。优孟曰:“请归与妇计之,三日而为相。”庄王许之。三日后,优孟复来。王曰:“妇言谓何?”孟曰:“妇言慎无为,楚相不足为也。如孙叔敖之为楚相,尽忠为廉以治楚,楚王得以霸。今死,其子无立锥之地,贫困负薪以自饮食。必如孙叔敖,不如自杀。”因歌曰:“山居耕田苦,难以得食。起而为吏,身贪鄙者馀财,不顾耻辱。身死家室富,又恐受赇枉法,为奸触大罪,身死而家灭。贪吏安可为也!念为廉吏,奉法守职,竟死不敢为非。廉吏安可为也!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,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,不足为也!”于是庄王谢优孟,乃召孙叔敖子,封之寝丘四百户,以奉其祀。后十世不绝。此知可以言时矣。
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