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诗·旧山虽在不关身
佚名〔唐代〕
旧山虽在不关身,且向长安过暮春。
一树梨花一溪月,不知今夜属何人?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,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。
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,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?
注释
不关身:不关己事。
长安:唐代都城,今西安。暮春:晚春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十二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251-252
2、
尚作恩 等.晚唐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7:309-310
赏析
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:“家园好在尚留秦,耻作明时失路人。恐逢故里莺花笑,且向长安过一春。”(《落第长安》)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,声韵相近,连那羁旅长安、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。
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,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。
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,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、真切,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。比较而言,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“杂诗”,手法高妙,更富有艺术感染力。
“旧山虽在不关身”,也就是“家园好在尚留秦”。常诗既说到“长安”又说“留秦”,不免有重复之累;此诗说“不关身”也是因“
创作背景
从诗境看,这首诗应是作者科举落第后身在长安有感之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十二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251-252
简析
《杂诗·旧山虽在不关身》是一首七言绝句,这首诗摹写诗人应举落第后的心情。诗中既不直抒情怀,也不描写具体情事,只是以极为简洁的笔墨勾勒出“一树梨花一溪月”这样恬静幽美的故乡景色,则诗人的下第之憾、羁旅之愁、乡关之思,便尽在不言中了。全诗意境空灵,情思幽微,有一唱三叹之音。
春江花月夜
张若虚〔唐代〕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
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
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
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
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
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
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。(望相似 一作:只相似)
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
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
可怜楼上月裴回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(裴回 一作:徘徊)
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
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
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
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
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
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(落月 一作:落花)
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
李白〔唐代〕
洞庭西望楚江分,水尽南天不见云。
日落长沙秋色远,不知何处吊湘君。
南湖秋水夜无烟,耐可乘流直上天。
且就洞庭赊月色,将船买酒白云边。
洛阳才子谪湘川,元礼同舟月下仙。
记得长安还欲笑,不知何处是西天。
洞庭湖西秋月辉,潇湘江北早鸿飞。
醉客满船歌白苎,不知霜露入秋衣。
帝子潇湘去不还,空馀秋草洞庭间。
淡扫明湖开玉镜,丹青画出是君山。